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,端午节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。端,是“开端”的意思;午,在十二地支中属火,是阳气的极致。端午,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。气候会呈现高温湿热,天气烦闷的状态,蛇虫鼠蚁大量繁殖,疾病瘟疫也容易传播。因此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、避瘟驱毒、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。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,蚊虫苍蝇滋生,被称为“恶月”或“百毒月”。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“卫生月”,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。那么端午节该如何养生保健呢?
起居:夜卧早起,养阳气
端午节前后如何才能养阳?《黄帝内经》告诉我们要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。端午期间,日照时间更长,白昼时间更长,所以应适当睡得晚一些,早上起得更早一些。
饮食:健脾祛湿,调气血
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,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。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最盛之时,人们食欲下降,湿气加重,而吃粽子、红豆薏米粥能够健脾开胃、祛除燥热,所以这些饮食习俗是很有养生道理的。
1、吃粽子
粽子的主料是糯米。芒种过后,天气日益炎热,气随汗消,食欲减退,脾胃运化功能减弱,人容易苦夏消瘦,糯米有健脾暖胃、益气收涩的作用,对脾虚胃寒、尿频、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。粽叶有清热利湿、和胃宁神的作用。但是要注意适度原则,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,红豆粽和甜粽子不适合多吃。有胆结石、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,不要吃肉粽、蛋黄粽等高热量、高脂肪的粽子。
2、赤小豆薏米粥
端午期间湿热,可以喝赤小豆薏米粥来利水祛湿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说,“赤小豆可消水肿”。薏米具有健脾渗湿的作用,赤小豆搭配薏米更具健脾养血、利水除湿、消肿解毒的功效,而且赤小豆薏米熬成粥,口感更滑润,也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。
端午艾灸
过去民间有谚语: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。端午节前后因气温、湿度都比较适合细菌的繁殖,容易造成如感冒等的流行。而艾草含桉油精,有抑制微生物生长、杀灭微生物的作用,而且具有特殊气味,有很好的驱虫效果。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,湿热的天气会给人体带来诸多不适。一般有内湿的人,再遇到湿度大的环境,很容易诱发各种疾病。所以这个季节,不妨借助艾灸来除湿保健。
常选的穴位:
1、足三里:具有健脾胃、助运化、调气血、扶正气、壮元阳、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。
2、关元:灸之能调整膀胱的张力,提高机体免疫力,防病强身保健。
3、气海:能调整脾胃及肾的功能,提高免疫力。
4、三阴交:灸之能调整内分泌功能,女性生殖功能,调整心律,预防生殖系统疾病。
以上便是端午节常用的中医养生知识,祝大家都过一个平安健康的端午节。
供稿: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林洪副主任医师
审核: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健康宣教科
发布:医院办公室